close
06-
2008/02/13「先入為主」

最近我在想一個問題,
「如果把我所認知的觀念抽掉來再看這個世界,是什麼樣子呢?」

從小時候我開始認車子的品牌,
到瞄一眼車型猜車種,
盤算這個輪圈是 17 還是 18 吋,
雙排氣管大概是多少的排氣量....
眼前一台車開過來,
我的第一印象不是顏色、造型,
往往先看到車子的廠牌、性能、內裝等等,
再加上對此種車子的刻板印象,
光是一瞬間我就已經告訴自己對這輛車完全的看法,
可笑的是我甚至沒有親自去 touch 去 drive。

我忽然發現,會覺得自己拍的照片索然無味,
難道不是因為用習慣的眼光去看這個世界嗎?

撇開對韓國車的厭惡偏見,車尾的線條還不錯看嘛;
拋開對 Toyota 的操控不滿,其內裝還真是蠻貼心的。

換了鏡頭,也該換對雙眼來看看這個世界了。

05-
2008/02/04「嫉妒」

好久沒逛高中同學 Ericgood 的網誌,
最近一看不得了,五城的晨曦風景真是太美了!

回想起去年年假時同學們聚餐,
他秀給我們看新買的高檔 Nikon DSLR 和鏡頭,
談著開始學攝影和出國旅行拍照的事情。

我冷冷的把玩了一下他的器材,
相機嘛,不就是這麼一回事?拍出來的東西呢?那才是重點啊。
自認為已經不是攝影菜鳥的我,居然也露出老鳥的傲慢。

一年的時間過去了,他拍的照片越來越好。
老實說,我很嫉妒。

但,又不是單單的嫉妒那麼簡單,
冷靜的想了想,還多了「不服輸」的情緒在裡面,
我必須承認,我是很好勝的。

每每見到別人的優點和成功,
我心中的第一個感受往往是:「喔,那又怎麼樣?」
然後心虛的告訴自己:「還好吧,沒啥了不起的。」
但我卻反覆的看了 Eric 的作品好幾次。

隨著網路與數位影像的普及,
精彩的照片已經隨處可見了,
而我的內心受到衝擊的次數也越來越頻繁,
也讓我一再地思考,
我在拍什麼?我拍到了什麼?我想拍什麼?

不過,這種嫉妒的習慣還是要檢討一下,
總不能每次都違背心意說著酸溜溜的話。
把多餘的情緒濾除,讓思緒更接近原始,
然後,試著去拍出更簡單的內心的畫面。

Eric,你拍的真好!

04-
2007/11/29「迴響」
前幾天,我把過去跑日月潭十幾次,終於拍到的紅色清晨傳給 Doris 看。
過了幾分鐘有了回覆:「蠻特別的景色。」

我突然覺得心情沈了下來。

不是因為平淡的回應,而是我還是對別人的回應有期待,
並且有點自責的覺得似乎這樣的期待造成了對方的困擾。

我是為了什麼拍照呢?為了自己?還是為了別人的稱讚?
就像部落格裡微不足道的迴響數目,就算自己忍耐著別去注意,
還是會對偶爾增加的留言感到開心。

對他人的稱讚喜上眉梢,
對別人的批評視而不見,
我的照片,要以怎樣的意義存在呢?

我有點難過自己著重在照片以外的感覺多一點。
而是否真正的投入自己的影像裡,卻沒有把握。

就算是失敗多次,好不容易拍到的清晨,
對其他人而言,體認並不是那樣的深刻。
許多照片仍需要文字的補述才稍有意義,
而我想要追求的是更直接的視覺的傳達。

感謝 Doris,也感謝更多對我的照片分享看法,直言不諱的朋友。
希望我的影像能帶給你們一些些感觸,
讓你們認識我看見的世界。

我想要用照片,說我自己。

03-
2007/9/20「製造影像?」
 這一次(6th)fnac 攝影比賽我跟 Akula 有了不同以往的作品。

平常我拍照,是被影像吸引了,
然後以自己的角度、想法去取景,
題目往往是最後決定甚至不需要的。

上一次參加 fnac 比賽,
我們是在路上尋找符合題目的影像,
但要遇上符合想法的影像很不容易,
自己的想法也處處受到束縛。

這一次,我們製造了影像。
手套、圖釘、手錶等道具,
我們為了表達心中的意念,
卻放棄了攝影紀實的部分。

我到現在還是比較喜歡「自然」的攝影,
但是「製造」出來的照片就沒有價值嗎?

我不這麼認為。

如同任何器材拍的影像對我而言並無太大差異,
我相信攝影的價值還是在於影像的意義與故事。

不論是刻意安排的場景,
長久等待尋覓到的影像,
還是平凡又自然的主體,
一張或是一組照片能否訴說著什麼感動(以觀賞者的角度),
自己的觀點是否能完整有力的傳達出去(以攝影者的角度),
是我的拍照的動力與本質。

02-
2007/8/9 「一網打盡?」

Sunny 要買鏡頭。
我有點詫異,心裡第一個反應是:
「才剛買 DSLR 不到兩個禮拜,就要買新鏡頭?」
不全然是對攝影器材的觀念,也牽扯到自己的價值觀,
總覺得似乎先好好利用 Kit 鏡再去添購自己需要的鏡頭。

來到博漢區,第一次逛攝影器材店如此地輕鬆。
「請拿那台 GRD 給我看一下。」
「Canon A1 耶,原來實機還蠻大的。」
「XA 系列耶,可惜是 XA2,哈,我有 XA。」
沒有買東西的壓力,我當個輕鬆愉快的旁觀者。

攝影果然是個高昂的娛樂,
即便已經有了自己的收入,
想到一顆鏡頭的價錢差不多就可以修好小 E 的冷氣,
感到自己阮囊的羞澀。

回到家,問了一同經歷學生攝影時期的 Akula:
「你猜我同事買了哪一顆鏡頭?」
果不其然,在「變焦」的提示下,
Akula 馬上就答出正確答案:「18~200mm。」

曾經買過 Tamron 28~200mm 鏡頭的 Akula,
以及第一支鏡頭也差點買 28~200mm 鏡頭的我,
不禁感嘆這個焦段對於初學者擁有巨大的吸引力。

我記得自己剛接觸攝影的時候,
對「廣角」與「望遠」這兩個世界充滿了嚮往與好奇,
18~200mm(及其他此類超過 7x 變焦的鏡頭)就好像一個絕妙的解決方案,
對想花少少錢就擁有「萬能」鏡頭的初學者而言似乎是個很棒的選擇。

我承認對這類鏡頭的反感源自於:
普普的素質,嫌小的光圈(尤其是望遠端)以及龐大的體積(近期的鏡頭有輕巧化的趨勢)。
如果說 18~200mm 這類鏡頭另一個主要的功勞是讓初學者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焦段,
那我以過來人的經驗給初學者跳過這段摸索期是幫助,還是一種自覺的抹殺?

看到 Sunny 高興的買下新鏡頭,問我這價錢是否合宜。
我不喜歡這隻鏡頭,充滿了我自己的偏見。
也許我的偏見並非全不合理,但與我現在掛在嘴邊的:
「器材只是其次,照片的靈魂才是重點。」豈不自相違悖?
那種自打嘴巴的反省讓我講不出話來。

我跟 Akula 同時聊到各自認為照片的那個要素最為重要,
Akula 的答案是「構圖」,而我的答案是「主題的靈魂」。

「買好一點,準備多一點,以備不時之需。」的想法常使我困惑,
有的鏡頭我使用的次數少之又少,
有的書本我買來之後卻沒有讀過。
很多時候,我只是白花力氣在「不一定存在的結果」,
而忽略了我真正「想要」的,以及「需要」的是什麼。

一張照片的靈魂,有主題的,也有攝影者的,
無論如何,沒有靈魂的照片,只不過是畫面。

01-
最近大學同學意法想把攝影器材都賣掉。
除了經濟因素以外,他對攝影也有了新的看法。

再來呢,Magnum Photo 的作品讓我起了質的變化
可以從我前面幾次曲士攝影觀看出端倪,我開始覺得,拍這些幹麻
這個世界,景是無意義的,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日升,日落,不斷的循環,無始,無終,無變化
是人的情感讓景致有了意涵,有了不同
是人的喜怒哀樂,讓景 being vivified
那景還有什麼好拍的呢? 既要拍,就應該拍那份情感才對
而我又該如何才能感受的到,進而補捉到那股情感呢?
人物攝影也是一樣,每天都在看那些模特,有什麼好看
模特只是杖著年輕罷了,能夠把許純美拍好看我才佩服你
茵芙我04年就看過他的人像照了,07年一群人還是迷拍她
有什麼好拍的? 生物體老化之明顯,在怎麼拍也沒有以前拍的好看
讓人物攝影活起來,仍然是那股人類的情感
而我又該如何才能感受的到,進而補捉到那股情感呢?
等比高速提升的眼光,自然讓手跟不上
進而萌生了暫時收手的想法

他說。

前幾天跟他聊了一下之後,
心裡一直有種不舒服的感覺,
像是兩種不同方向的潮流互相沖擊著。

比較認真拍照的這幾年來,
也經歷過自我探詢的過程。
有段時間給自己一堆問號,
有些日子厭惡自己的作品,
有些時候把相機丟在床下。

現在,我找到答案了嗎?
沒有,我放棄找答案了?
也不是。
我只是找到了自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agus 的頭像
    Magus

    magusmax

    Magu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